旺苍县人民医院首例微创腕管松解术,让八旬老人轻松告别数年手麻

2025-07-28

“晚上睡觉手终于不麻了,能睡个安稳觉了!”近日,在旺苍县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里,80岁的李婆婆眼中满是感激与欣喜。这项在 “组团式” 帮扶专家向飞帆博士指导下成功开展的单通道腕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让她摆脱了长达两年多的手部麻木困扰。



李婆婆的求医之路满是艰辛。两年前,手部麻木的症状悄然出现,起初她并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麻木感逐渐加重,手部活动也开始受限。尤其是每到夜晚,手指麻木如同潮水般袭来,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为了缓解痛苦,李婆婆尝试了多种保守治疗方法,但都收效甚微,生活质量每况愈下。


抱着一丝希望,李婆婆来到了旺苍县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幸运的是,她遇到了 “组团式” 帮扶专家向飞帆博士。向飞帆博士在骨科领域深耕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他耐心地倾听李婆婆的描述,随后对其进行了仔细的体格检查,并迅速安排了肌骨超声、神经传导等一系列专业辅助检查。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诊断态度,向飞帆博士在排除其他神经性疾患后,确诊李婆婆患上了腕管综合征。

确诊之后,如何治疗成为关键。在骨科李俊主任的主持下,科室团队开展术前讨论,“这种手术创伤小,对患者身体负担轻,恢复快,精准度高。” 向飞帆博士的讲解让大家对手术方案充满信心。最终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科室决定为李婆婆实施单通道腕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

手术当日,手术室里气氛紧张而有序。向飞帆博士亲自操刀,他一边操作,一边向身旁的骨科医生详细讲解手术步骤和要点。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向飞帆博士巧妙地自制了保护套管,在李婆婆手腕处仅做了一个1厘米的微小切口。通过腕关节镜精准监视下,充分松解了腕横韧带。整个手术过程行云流水,不到10分钟便圆满结束。术后,李婆婆的手部麻木、疼痛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图片

(单通道腕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切口)

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开展,离不开 “组团式” 帮扶专家向飞帆博士的悉心指导和倾囊相授,为腕管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微创的治疗选择,标志着我院在微创骨科手术领域实现了新的跨越。此次 “组团式” 帮扶成果的显现,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向飞帆博士将继续发挥 “传、帮、带” 作用,通过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为旺苍县人民医院骨科培养更多技术骨干,提升科室整体医疗水平,让更多周边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守护百姓健康贡献力量。





专家简介



图片

向飞帆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中共党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骨科肩肘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第五届手外科与显微外科专委会秘书、四川省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会第八届联盟会青年委员。主持省、市等各级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长期从事骨关节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四肢创伤及肩肘腕关节的微创治疗;周围神经、肌腱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放射性核素诊治骨肿瘤。多次获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年度最美服务之星”。


科室地址:住院楼13楼

咨询电话:0839-4315886


科普时刻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之一,其病理基础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

图片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或呈烧灼样痛,白天劳动后夜间加剧,甚至睡眠中痛醒,拇指外展肌力差,偶有端物、提物时突然失手。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 (包括支具固定、局部理疗、局部封闭治疗等)。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或发生拇指肌肉萎缩的患者。

(1)传统手术:将腕管切开,进行探查松解,可在直视下操作,但切口范围长,创伤大。切口位于手掌,术后患者因干活时手掌处疤痕刺激而引起柱状区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小切口手术:视野较为局限,不能完全探查腕管内部结构,可能导致术中松解不彻底,且手掌切口不能避免,仍可发生柱状区疼痛。

图片

▲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切口(图源于网络)

(3)腕关节镜手术:

双通道腕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近年来,腕关节镜微创技术蓬勃发展,双通道腕关节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术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需在掌心及腕部各开一个微创通道,术后患者仍可能发生掌心切口处疼痛。

单通道腕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借助腕关节镜,术中全程观察到腕横韧带及正中神经,精准松解腕横韧带,安全性高,术后快速康复。切口位于手腕的腕横纹处,避免术后手掌柱状区疼痛的发生,提高病人术后满意度。

分享